人物风采
石元萍
西南大学含弘学院2013级吴宓班学生
本科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
曾在台湾师范大学交换一年
南京大学2017级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硕士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
硕士论文分数被评为专业第一
曾到美国Fordham University访问学习
博士阶段申请到CSC奖学金,并在博一时申请到由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资助、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牵头的the Global Philosophy of Religion Project;
现于荷兰莱顿大学哲学系攻读比较哲学博士
现已发表高水平论文两篇
主要进行现象学与宋明理学的比较研究
(参加第六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披荆斩棘,敲开哲学的大门
“哲学是通达世界和人生本质的一条途径,对于我自己来说是最适合的一条路。”
本科阶段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石元萍,却在硕士阶段选择在哲学领域深造。究其原因,她告诉我们,她对经学很感兴趣,更喜欢本质性的思考,所以决定转到更具思辨的学科——哲学。但是从本科的汉语言文学跨到中国哲学,再到博士阶段转向比较哲学,在此过程中,学姐曾多次碰壁,也面临过一个又一个挑战。
学姐分享了她本科毕业进入南京大学求学时的经历:“记得刚进南大时,学长曾告诉我,我的毕业论文和南大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那时我很沮丧,拼命抓紧一切走路、吃饭的零碎时间来听北大李猛老师的讲课录音,慢慢积累论文功底,寻找写哲学论文的灵感。”
博士阶段,学姐跨专业到了比较哲学。当时,她所研究的领域还没有中译本文献,需要直接阅读大量的德文文献。对学姐来说那真是一段比较痛苦的经历。于是,她和一些同学共同组建了黑格尔的读书会,通过逐字逐句解释文本来逼迫自己不断理解西方哲学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学姐有了不小的收获,对西哲的把握渐渐加深。
深造之路,并不轻松,但是她从未放弃,在克服挑战中愈加走进哲学的世界。
(硕士毕业)
曲径通幽,探索哲学奥秘
一路走来,跌跌撞撞,但她从未放弃对哲学的坚持。立志探索哲学,不仅让她坚定了自己的所爱,也逐渐探寻到了学习哲学的价值。
首先,她认为学习哲学可以让我们从不同哲学家的角度来思考对世界的认知和世界的本源,从不同角度看世界会产生一种认知上的愉悦和快感,这是她觉得很有趣的地方。
其次,哲学写作的过程是跨越时空和哲学家对话的过程,也是内心思维方式的矛盾暴露的过程,在理清哲学文本的各条线索的同时,她也增加了对自己及时代的认识,整个过程如同“生小孩”,最后形成了一个小体系后会有莫大的成就感。
最后,在人生态度上,哲学会让人在一些小细节上不至于太过纠结,能让她以更豁达的、更本质的态度来对待生活和世界。
具体来说,在国外的哲学学习经历中,她也深受开放的莱顿哲学系氛围影响。那里的跨文化哲学中心除了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外,还有印度佛教、非洲哲学、伊斯兰哲学等。而石元萍学姐申请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牵头的the Global Philosophy of Religion Project也十分关注全球领域,特别是underrepresented religions,这些经历都极大扩宽了她以前在国内理解比较哲学的视野。除了在荷兰莱顿学习比较哲学外,学姐也在德国乌波塔尔大学学习西方哲学,那里有能横跨德国古典和现象学的教授及十分出色的研究团队, 这让她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哲学内部的深邃和广博。
(在荷兰斯宾诺莎故居)
毕业后进高校当老师,继续做她现在的学术研究,这是她认为在未来实现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她谦逊地说道:“相对于整个人生来说,我的学术道路并不算坚守了很长时间,我的硕士生导师洪修平先生今年已经67岁了还在坚持写文章做学术,我到了他的年纪不一定能坚持下去,但也会尽力;其次,我也不认为自己在做学术上有多少天赋,只是会享受和大家交流讨论、自己沉思写作的一些瞬间,这些瞬间让我觉得生命是饱满的。”
永葆热爱,感悟哲学真谛
在分享完自己的学习经历与成长收获后,石元萍学姐也向哲学入门者提供了一些建议。在她看来,“保持阅读、永葆热爱”是加深对哲学理解的密匙。
“初学者可以先听一些名校的哲学课程,入门书籍太多,得根据具体方向来确定,中哲里要推荐一本的话就是《四书章句集注》,西哲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入手是比较好的选择。”书籍方面,石元萍学姐和我们分享了她在本科四年期间印象较深的书籍《纯批》、《庄子》、《周易》。
(石元萍学姐本科阅读康德《纯批》的笔记)
说到像《庄子》这样的经典读书经验之谈时,学姐说到,“当时王俊杰老师在读《庄子》的态度上对我影响比较深,他批评我读《庄子》心力憔悴、穷探利索、咬文嚼字,并不是很好的状态,并指导我“读《庄子》需要旷观宇宙达观世情,冷眼热肠,悠悠潇洒”。回忆那段深刻的阅读经历,石元萍学姐表示很惭愧,“读书境界依然是仰之弥高,这些经典都需要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反复读才会逐渐加深领悟。”
对学姐思维方式与处世态度影响最深的是《周易》,她谈到她当时沉迷于各个卦象之间的转变,人在不同的处境中需要时藏时显,儒家的悲怆主义精神在其中彰显。相对于庄子及道家,可能周易及儒家更契合她这个生命阶段的气质,这也是石元萍学姐后来研究生转向儒家研究的根本原因。
从学姐的阅读分享中,仿佛有一位智者敞开她的精神世界,让我们反思自己。碎片化的时代,阅读便是我们去悦纳自己,对抗虚无的最优解法。
采访·后记
或许是长期在哲学领域的浸润,石元萍学姐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位优秀的思想家:大方得体,自信坚韧,条理清晰……采访中,我们惊叹于她在哲学领域的涉猎,也为她身上散发的知性风采所吸引,她对学习的认识也引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
从汉语言文学到哲学,这并非只是专业的选择与跨越,更是对当下热爱的把握与对未来发展的规划。热爱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沉思时的专注;理想不在别处,就在我们付诸行动时的每一刻。在日益浮躁的当下保持清醒,在喧嚣的物质社会永葆哲思,蓦然回首,真理或许就在某一个不经意的角落熠熠生辉。
我思故我在
去追随你的光
在喧嚣的时代
寻得哲思的一隅